市委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讲话(政绩观专题) 市委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市委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讲话(政绩观专题)讲话(政绩观专题)同志们:正确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p>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能更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加深刻把握怎么评判政绩、怎么衡量政绩,从而以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发展观干事创业,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
一、正确政绩观就是要一心为民造福好的政绩有许多标准,其中最大的标准就是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地方执政,还是到党中央工作,牵挂最多的是人民,关注最多的是人民,考虑最多的也是人民。
他曾深刻指出,‚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并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展现出亲民、为民、爱民的赤子之心,为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典范标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群众是干部政绩的受惠主体,干部的政绩实不实、好不好,必须从群众需要来考量、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呼声是群众需求的外在表露,也是愿望的现实反映。
对广大干部来说,回答好‚呼与为‛的命题,把群众呼声变为政策哨声,干出来的政绩才会合乎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工作期间就指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
在闽东工作期间,面对闽东人民迫切想要改变现状、迅速发展起来的呼声,他不是简单把厦门特区的施政理念搬过来,而是一头扎进基层调研,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闽东九县,在广泛调研中找准呼声背后的真实情况,在掌握民情区情社情的基础上确立了‚摆脱贫困‛这一中心任务,并带领闽东人民矢志奋斗,用两年时间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
这启示我们,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入手,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契合实际的发展方略,创造符合群众意愿的发展业绩。
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第一责任。
对群众来说,一个干部政绩好不好,不是听他说得好不好,而是看他干得好不好,在为民办事上有没有‚两下子‛。
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工作时就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
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所谓绩,就是政绩,在工作中,能奋